雨台山美丽山村——彭家垅(二)-最新皇冠会员网址

2024-08-12 11:03   占必保

大别山南麓支脉有座山叫雨台山,是红安县西三座大山之一,海拔161米,山虽不高,但山上植被丰富,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山下一条小河,小桥流水,鱼跃蛙叫,整个山脉山清水秀,风景美丽。加之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据考古发现,山下小河的二级台地上,有骨角器、鬲足等陶片,属黑灰陶、红陶、细泥质陶,为古文化遗址,说明这里很早就有原住民活动生息。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自古以来就远近闻名。山区所在地的雨台村因山得名,全村共有12个自然湾,地名来历如下:王里家,王家的一里地。韩家田,韩家的庄田。韩树田,韩姓的庄田,田边树多。杨古墩,湾子地处大土墩,上面有一寨,相传太平军攻寨时,守军用羊脚击鼓,以壮声威,故名羊鼓墩,后惯称杨古墩。肖乐冲,肖姓的山冲,日子过得富裕快乐。南吴斌,明代江西吴姓来此建湾,沿用江西的老湾名。大新屋咀,南吴斌迁入,做在山咀上的新屋,比河那边细新屋咀大。吴家岗,吴家的山岗。夏家田,夏家的冲田。王家咀,王家的山咀。祠堂河,胡姓有一祠堂在河边。这些湾子后来都姓吴,少许姓韩。彭家垅是全村最大的一个自然湾,也是最美丽的一个山村。彭家垅距离红安县城25里地,风景怡人,四季分明,田肥物丰,人灵地秀。全湾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村湾,七冲八岭九塘堰,虎踞龙盘湾后山,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0户,270人。这里古代属滠源乡,明嘉靖年前属黄陂县,后属黄安县,现属红安县二程镇雨台村。黄陂县在清雍正年间属黄州府,后属汉阳府。建湾四百余年来,族民爱国爱家,勤劳善良,读书立志,农桑立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

詹姓原是王族,后是官宦世家,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而且詹无二姓,一脉相承,彭家垅更是一人之后,一家之亲,根脉一系,筋骨一体。

5、历史悠久——詹姓出自姬姓,源于2800年前周宣王封次子为詹侯,筑城河间,以詹为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54位。宋朝有詹姓人口10.3万人,占总人口0.13%,排第111位。明朝有18.6万人,占0.2%,排第93位。据人口普查,2015年全国约147万人,占0.11%,排第152位。红安詹姓来源轨迹:起河间,迁南阳,迁建安,迁婺源,迁黄冈,迁红安。

元朝末年,兵荒马乱,黄冈一世祖詹同(1304-1379),(婺源黄隐公23世、总74世),从江西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迁至黄州九城岗,逃避战乱。朱元璋克武昌后,闻其学识渊博,召为国子博士,赐名为同,奉主定都南京,官至吏部尚书兼学士承旨,墓地在黄州雷公脑,生二子:詹徽、詹鲁,后世居今黄冈、黄陂、新洲、江夏、孝感、仙桃、荆门、河南光山、新县等地。二世祖詹徽(1333-1393),历官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左都御使兼吏部尚书,明洪武年遭蓝玉之诬被诛,墓地在高桥詹家畈,生二子:詹绶、詹紱,其子孙四处避难,更从母姓,故有张马萧姚赵为吾姓之说。三世祖詹紱,以太子洗马升尚宝司丞,受蓝玉案牵连被诛,生二子:继先、吉甫(又继甫)。四世祖吉甫,官拜明朝中书舍人,生五子:福一、福二、福三、福四、福五,后世居今红安、黄陂、大悟、新县等地,公妣合葬安邑滠源乡马家湾屋后西南处。吉甫公生前身后隐姓埋名,子孙只知解氏婆婆,不知吉甫大人,1792年(乾隆57年),首修墓,首立碑,碑名仅立解孺人之墓;约400年后的1833年,黄陂裔孙按谱上“七角山往西五里许”的记载,寻根到此,反复比对,才确认其身份和墓地,方相约安陂五房后裔于1836年(道光16年)秋,合修墓,立合葬碑;二00二年清明,红安县詹氏续谱理事会重修墓,三立碑;二0二二年清明,马家湾发明、必魁等提议,潘门家必仁、彭家垅必敏等支持,红安二程、上新集、高桥、七里、大悟禹王等地宗亲428人,捐款47.2万元,扩建墓园800平方米,修路200米,栽树种草,绿化美化,重树碑,做拜台,建功德碑、四修墓、四立碑。二0二三年元月九日举行落成典礼,众子孙以湾为代表队,齐聚一堂,拜天祭祖,一致表示要不忘先祖、牢记祖训,爱国爱家、利族利民,发家致富、业精于勤,团结友善、和谐文明,诚信礼让、尊师重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切实做到家族大团结、詹氏一家亲。

十世祖仲庸居彭家垅,约1600年代,后世居彭家垅、徐德进、潘门家。经过百年奋斗,至十五世祖世荣才成为彭家垅主人。公生逢康乾盛世,英华仁慈,勤劳厚道,重农桑足衣食,尚节俭惜财帛,能之有为,德之善行,有三子十孙。长子三房即大房十七世祖闻元、二房闻亨、三房闻廉,居彭家垅;次子两房即四房闻昆、五房闻仲,居上屋咀,彭姓退走后又迁回一部分;三子五房居上屋咀,后不传。清末民国初,因人多田少,大房一支迁河南失联、一支迁张家咀发展至今约百人,二房一支迁广西失联,三房一支迁杨梅冲发展至今约四十人,还有跑汉口、上京城、下江南、闯汴梁、当兵而丢失的。族民历经沧桑,含辛茹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繁衍生息,延绵不绝。

6、文化深厚——詹姓自古重视文化建设,学风浓,文风纯,家风正。单就家教家风而言,早在河间,就有祖训十条:“敦孝悌、笃宗族和乡亲、尊师长、尚勤俭、重读书、诚祭祀、争人格、除陋俗、禁非为”。迁至婺源,又有家训十六条: “训尔孝、训尔弟、训尔忠、训尔信、训尔慈、训尔让、训尔忍、训尔廉、训尔勤、训尔馆、训尔耕、训尔读、训尔庄、训尔俭、训尔宽、训尔严。”家约十六条:“立族长、正心术、勤职业、节财用、尽孝养、崇礼让、慎嫁娶、恤孤寡、审继立、救患难、肃闺门、预输办、息词讼、慎交易、责兴养、通济贷。”迁黄冈后,再有族训良言三篇,分别为家庭良言、社会良言、教育良言。二〇〇二年,彭家垅订出64字族训良言:“詹氏家族,官宦名门;爱国爱家,利族利民。持家之道,勤俭为本;尊老爱幼,和谐文明。行善积德,自爱自尊;交必良友,礼貌真诚。尊师重教,培养后人;詹氏子孙,切记在心”。将此刻成碑牌,立于湾后祖山上,每年清明,集体诵读,藉此倡导族风良俗。

另外,同公始迁黄冈以来,十世未有字派,至十一世订有32字,光绪三十三年续谱时调增为64字,现将詹氏世派摘录如下:“时之大士、世启闻人,文以道重、才必学成,心传中正、德裕元纯,慎修思永、作圣有恒,敦崇礼义、选用贤能,安邦定国、建树勋名,家延善庆、运兆清平,光荣显达、宏绪克绳。”望詹氏子孙依派取名,万世传承。

7、湾风优良——彭家垅自古守正创新,风清气正,有四个好传统:一是爱乡土,重农桑。几百年来,族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修路开荒,改田造地,凿井围塘,护山植树,勤于农桑,山水农田建设和农耕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正常年景能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家的爱乡惜土、强农固本,出外的乡音不改、乡情不变。因有人在外走仕途,遂带家族儿女读书深造;因有人在外做生意,遂带家族子弟当学徒伙计;因有人在省电力工作,就让湾里最先安电;因有人在公社、县政府工作,就让湾里率先购买使用抽水机、脱粒机、卡米机、粉碎机、拖拉机;因有人在外开车,就经常带车回来帮湾里运送物资。改革开放后,在省市县里工作的人更多了,大家想方设法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给家乡倾斜,在外创业有成的人士也回馈家乡,支援家乡建设。

二是讲家风,重家门。重视家教家风,讲求父慈子孝、母贵妻贤,家风的核心是五个字:“孝”“善”“和”“勤”“俭”,家家出孝子,再烈的性格,再拐的脾气,都孝顺,特别是孝顺母亲,一直保持“子唯母命从、母以子为荣”的传统。全湾讲团结,兄弟之间、房族之间团结友爱,有竞争无斗争,有房族无恶族,在明末农民起义、满清入主中原、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关头,都能同心同向,没有攻奸内斗,特别是在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span>革命时期,没有一个土豪恶霸地主和阶级敌人,讲的就是同一个祖宗,同一笔“詹”字。天下詹姓一家亲,远方来客只要是姓詹,好吃好喝好办事。家门有事也是一致对外,嘉庆年间的“詹彭之争”,一声号令,全族出动,最终经官府判赢。还有,如若哪家男孩出外做上门女婿,待把对方父母养老送终后,湾里一定将其接回,不让詹氏儿孙流落外乡。进入新社会,族人更是注重家门团结,诸如到西干渠抢水,到县化肥厂抢化肥,到县面粉厂抢面粉,到粮店交公粮,与外湾抢舂碓,都是精锐尽出、一举成功。

三是兴教育,重读书。特别重视教育,白天在寨堂开办学堂,讲国学,读四书五经,晚上在祠堂开设讲武堂,学练祖传武术。既自办学堂又出外求学,先生免费教书,子女发奋成才,蔚然成风。不论贵贱贫富,家家户户重读书,视读书为子女成人成才的唯一出路,比学赶帮,相互较劲,大人重读书,小孩爱读书、会读书,苦读书、读苦书,有的二三岁就习文识字,有的二三十岁还埋头苦读,有的家庭人人是高才,有的家庭代代出英才。史上举人、秀才、监生、业儒众多,清嘉庆年间三房一房兄弟四人均为秀才,榜名分别为殿魁、殿鳌、殿元、殿华,一度被传为美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年高考都有金榜题名、秋风报喜,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博士生、博士后、留学生数不胜数,被附近十里八乡誉为“大学生摇篮”,饱受点赞,盛名远扬。

四是善交往,重引进。与他族和谐共生,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很早就走出去,求学谋职,求财经商,求新谋变,发奋图存,发展创新,与时俱进,与世俱进。请进来一些能工巧匠,拜师学艺,工匠辈出,技压群芳。联姻结亲也有很多大家闺秀、千金小姐,相传有不少好奶奶、好婆婆、好媳妇,对本族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