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不要流转费,不要任何报酬,唯一要求就是别把田地荒了。”红安县华家河镇金沙源村一位在外务工村民跟村党总支书记刘兵电话沟通时,说出了心里话。刘兵立刻同村合作社商量,不顾酷暑高温,抢抓时节,将他家10.8亩农田代耕代种上了杂交稻。
日前,从红安县撂荒耕地清理整治工作领导专班办公室获悉,华家河镇耕地保有面积8.98万亩。因土地分散、效益不高、劳动力不足等原因,部分土地出现抛荒现象。根据国土部门下发耕地抛荒面积共计370个图斑,2386.46亩。其中,实际已复耕复种534.38亩,具备复耕复种条件的719.89亩,无法复耕复种1132.19亩,目前正在推进整治的850亩(含719.89亩和复耕复种难度较大的130亩)。截至8月5日下午,镇内各村图斑翻耕已基本完成。
针对抛荒图斑,该镇建专班,建台账,明责任,按照“好中差”三个等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放致农民的一封信,提高广大群众耕地保护意识,在全镇形成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的良好氛围。
针对“面积较小、零星抛荒”的现状,村集体在不改变承包权的前提下,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流转耕种,对耕作条件较好的成片抛荒耕地,责令耕地承包户限期复耕复种,对拒不复耕又不同意流转的,暂停该承包户抛荒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收归集体所有。针对部分偏远地块,需要村级投入人力物力、改善耕种基础条件的地块,镇政府出台奖励政策,予以亩均200元的经费补助,并对整治情况进行跟踪调度。
河田村党支部书记董昌海指着100多亩刚刚复种的山间坡地上冒出的玉米苗说:“天再热,复耕再艰难,地不能荒,我们不等不靠不要,一定要让每一块耕地长出庄稼。”
近日,红安县推行该镇经验,形成“1234”模式,打响了消灭撂荒地保证复耕复种不留死角的歼灭战。: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分管牵头;两个工作专班天天一线督办,一天一总结;实行部门干部“三包”,责任压实到田间地头;推广“四个一批”方式:“引导农户自发复耕复种一批、市场主体流转复耕复种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复耕复种一批、村级集体股份制合作社兜底复耕复种一批”,分类统筹推进撂荒地恢复生产。